蓓妮絲·勒納在2020年出版的《二戰悲慘境遇》。(courtesy)

英國辛德勒的精彩救援故事

台灣耶路撒冷國際基督徒協會著作所有,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


編譯:台灣ICEJ團隊
新聞出處:TOI|新聞日期:2020/4/17

 

就在75年前的當週「1945年4月第三週」
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內「斑疹傷寒」遭逢敵手

最近出版的《二戰悲慘境遇》(All the Horrors of War)一書中提到
在德國境內解放納粹「恐怖集中營」後
英國旅長格林·休斯(H. L. Glyn Hughes)
想要在集中營內盡可能拯救更多性命

 

1945年在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的最後一間房舍進行焚燒儀式。(public domain)

 

德國貝爾根-貝爾森(Bergen-Belsen)—當盟軍第一批醫官抵達所謂的貝爾根-貝爾森「恐怖集中營」後的幾天內,英國旅長格林·休斯便打算在當地蓋一間歐洲最大的醫院。

為了對抗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內的斑疹傷寒和飢餓問題,這位英國軍官在他計劃中採取了相當不尋常的判別標準,包括死亡率、墳塚數和受斑疹傷寒感染的營區數。英國軍官休斯曾多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獲頒勳章,現在他每天被迫判定他人生與死。

《二戰悲慘境遇:猶太女孩、英國大夫與貝爾根-貝爾森的解放故事》(All the Horrors of War: A Jewish Girl, a British Doctor, and the Liberation of Bergen-Belsen)一書的作者蓓妮絲·勒納(Bernice Lerner),在書中交互陳述休斯的英勇事蹟與她母親的故事,她母親也是這名軍官釋放的其中一名囚犯。

15歲的芮秋·杰紐斯(Rachel Genuth)是勒納的母親,當年被人從奧斯威辛(Auschwitz)送到貝爾根-貝爾森,正逢貝爾森最致命的時刻。這間為4千名囚犯建造的集中營,頓時多了6萬名罹難者,多數都是猶太人。

1945年的初春時節,上千具屍體就堆在集中營外,這樣的噩耗是從集中營惡劣的衛生條件下揭開序幕,最後由斑疹傷寒負責收尾。上一個冬天,在集中營內就有3萬5千人喪命,其中包括安妮(Anne Frank)和瑪歌·法蘭克(Margot Frank)。

勒納在書中寫道:「芮秋明白,當囚監(被納粹黨衛軍委以管理之責的犯人)拿著喝起來像洗碗水的湯出現時,只有體力足夠支撐的囚犯能拿到一點湯喝。許多人會推擠、踐踏這些身體羸弱多病的囚犯,但只要有人走出隊伍就會被活活打死。」

蓓妮絲·勒納在2020年出版的《二戰悲慘境遇》。(courtesy)

 

1945年初,在運送囚犯途中將斑疹傷寒帶入集中營內,病患會出現紫色斑點、頭痛和意識不清。這種斑疹傷寒在饑荒和戰爭時期最為致命,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內的囚犯就成了「斑疹傷寒熱」 (Typhus Fever)最容易下手的目標。

休斯跟著英軍才剛抵達集中營,就被迫要立即決定優先救治的病患。此外,屍體只能四處堆放,還有6萬名倖存者需要緊急醫療處置。勒納寫道:「休斯的計劃著重在將囚犯區分為三大類,包括最有可能存活,最可能病逝,還有處於生死交關,需要立即救治的病患。」休斯跟著英軍才剛抵達集中營,就被迫要立即決定優先救治的病患以做最適當的醫療隔離分流處置。此外,除了隨處可見的屍體外,還有6萬名倖存者需要緊急醫療處置。勒納寫道:「休斯的計劃著重在將囚犯區分為三大類,包括最有可能存活,最可能病逝,還有處於生死交關,需要立即救治的病患。」

 

生產線式醫療

勒納寫道,在軍隊人員和97名英國醫學系學生的協助下,休斯每天要處理的死亡人數多達數百人,遠超過集中營4月15日解放當天的死亡人數。他要醫官進到每個營區內進行「快速判定」。

「休斯的計劃著重在將囚犯區分為三大類,包括最有可能存活,最可能病逝,還有處於生死交關,需要立即救治的病人。」

勒納是波士頓大學「品格與社會責任中心」(Center for Character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資深學者,她寫道:「撤退後若接受基本照護,是否能提高這個人的存活率?救治工作就是按照這個原則進行。」

解放後不久的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public domain)

 

勒納的母親看著朋友死於斑疹傷寒,在軍營內又被其他囚犯毆打,幾乎要死;她又染上了肺炎,這個疾病影響她往後幾十年的健康。

「芮秋學到讓人不忍卒睹的例行公事:每天早上空卡車會一車車開到女性集中營,收集這些囚犯抬出並堆放在營外的屍體,接著脫去她們身上的衣物。」

 

「想要為他們做點什麼」

雖然勒納的母親從未看過休斯,透過她女兒的研究,她更瞭解這人的事蹟,以及她獲救的詳細經過。

在勒納投身寫作這本書的十年間,她能夠向現年90歲的母親詢問許多細節。因此作者得以勾勒出她母親家族在二次大戰前的詳細樣貌,並追蹤其他親人的下落。

作者 蓓妮絲·勒納 (courtesy)

 

勒納遠渡重洋,來到大西洋彼岸,與休斯1973年過世前認識他的人進行訪談。從各方面來看,因為休斯在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的英勇事蹟,人稱他是英國的「奧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是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

當問到休斯為了終止疫情,在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採取的措施時,勒納指出了英國軍隊的募兵情況。勒納表示:「英軍治軍嚴明且反應迅速;但在面對休斯的情況時,卻未能盡速反應,或即時補足人力。」休斯設立的醫院,成了歐洲最大的醫院。休斯負責監督工作,替曾為階下囚的1萬3千名倖存者提供照護。勒納表示:「他是在跟時間賽跑。」休斯採取的果斷行動,包括讓英軍控制集中營附近的醫院,請德國病患將床位讓給這些集中營受難者。他也要求德國當地的領導幹部「參觀」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讓數百位幹部被迫見證他們下令執行的成果。

在德國貝爾根-貝爾森田野上的紀念墓碑。
(攝於2019年11月28日)(Matt Lebovic/The Times of Israel)

 

休斯在二次大戰結束後表示:「人類經歷這樣慘絕人寰的對待,貝爾森絕對佔有獨特位置,這在人類史上可謂空前絕後。在惡名昭彰的行徑下,這些受難者被降格為非人的存在。」但還是有少數幾位厭戰的有志之士,想要救起能夠救治的人,想減輕他們的痛苦,並讓他們在痛苦深淵中獲得平靜。

英國旅長格林·休斯。(public domain)

 

勒納表示,休斯做事「講求方法和工廠式效率」,知道要將資源運用到極限,把DDT化學藥劑噴灑在衣服的每個角落,以消除集中營內的斑疹傷寒和其他疾病。勒納表示:「接著他將整個營區都燒掉。」

勒納寫道:「休斯下令要軍中攝影師捕捉第47營的畫面;希特勒肖像在烈火中燃燒,休斯正與同事交談,身後瀰漫著煙霧;升起的英國國旗在戲劇性場景中飄揚。

 

永無止境的奮鬥

二次大戰結束後,休斯仍持續為人們的性命和尊嚴奮鬥。在訪查數百間醫院和療養院後,他寫下了《臨終前的平靜:英國安寧照護調查》這份頗具影響力的報告。

在給英國政府的報告中,休斯抱怨照護病患和老年人口的資源不足。他敦促政府應為照護體系大幅提供資金,這些照護機構通常需要仰賴宗教團體和志工的支持。過程中,他協助促成了英國國民醫療保健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的創立。

大型墳塚內有1萬名罹難者,屍首在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解放期間仍未安葬
(攝於2019年11月28日)(Matt Lebovic/The Times of Israel)

 

勒納寫道,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這些臨終病人需要覺得「有安全感、不孤單,有人在乎他們,且有人願意為他們做點什麼」。

勒納表示:「休斯真的有同理心,他將這些受難者當作人看待。」這位作者補充道,不是每位英國軍官對待這些猶太大屠殺倖存者,都如此崇尚人道精神。

勒納寫道:「休斯將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裡的每位倖存者,當成是他親身拯救的對象。雖然無法阻止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沒有人的生命該如此終結。但在集中營解放後十五年,他擁抱機會,為臨終病患提供了人道對待的做法。」

於1945年4月拍攝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內的受難者。(public domain)

 

經文與禱告

詩篇143:8
求你使我清晨得聽你慈愛之言,因我倚靠你;求你使我知道當行的路,因我的心仰望你。

帖撒羅尼迦前書5:9-10
因為神不是預定我們受刑,乃是預定我們藉著我們主耶穌基督得救。他替我們死,叫我們無論醒著、睡著,都與他同活。

禱告
親愛的天父,謝謝祢藉由本期電子報專文英國軍官休斯在自己所屬的位子上盡心服事不僅安慰祢的百姓,更是造福拯救許多猶太人生命來對我們說話。現今的世代,我們無法體會當時二戰時候的狀況,但我們仍可獻上以禱告和行動來祝福猶太大屠殺倖存者。看見這些老爺爺和老奶奶生命逐漸凋零,我們更是希望他們在年老生活時,陪伴帶來醫治,並能夠得著主耶穌基督的救恩。天父,我們為著華人現今祢所託付我們的使命來禱告,求祢使我們在清晨得聽祢慈愛之言,使許多教會認識以色列並使我們知道當行的路,特別是在這條祝福以色列的道路上,求祢帶領我們做在祢的心上,好叫祢的心得滿足;使我們所做的都是因著仰望祢,敬拜祢;祢不是預定我們受刑,乃是預定我們藉著我們主耶穌基督得救。叫我們無論醒著、睡著,都與祢同活。當我們看見許多前人都是因著「這是應當該做的事」或「想要為他們多做點什麼」的心而付諸行動,天父,祢攪動我們的生命,記念並堅立我們願意擺上的心志,現今,我們為著所有在全球將近有40萬的猶太大屠殺倖存者的救恩禱告,求主繼續安慰他們的身心靈,在他們有生之年能有機會聽聞福音,得著救贖,使他們受傷的靈魂在裡面被醫治與恢復。另外,也為著全球照護猶太大屠殺倖存者的機構禱告,天父賜與這些機構夠用的恩典,不僅在財力、人力上沒有匱乏,也使他們天天經歷祢豐盛的信實與慈愛。禱告祈求是奉靠主耶穌基督聖名,阿們。


 

以色列目前約有18萬名大屠殺倖存者,當中約有三分之一處於貧困,患病或獨自生活的狀況。2009年,ICEJ開始與當地慈善機構建立合作關係,為孤獨的倖存者提供一個家。海法之家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生活輔助空間設施和溫馨的家庭環境。

海法之家是ICEJ一項極具重要意義的事工。ICEJ在以色列服事同工,當地居民,志願義工者和耶路撒冷國際基督徒使館彼此之間,大家彼此存在著溫暖和信任的關係。在以色列,這是真正具有意義上的夥伴關係。

家在許多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其目的已從僅僅為大屠殺倖存者提供住宿,發展到提供真正意義上的社區。當地倖存者在海法之家受到熱烈歡迎,可以參加各種慶典活動,聚會和社區服務。因此,海法之家的家庭不僅由居民組成,還包括其他倖存者。

海法之家不僅在家庭內已經產生了彼此的影響,而這樣的影響力也突破了牆垣,來到社區之外。來自海法市的志願義工者提供幫助,有免費服務和郊遊邀請等熱烈支持。

通過以更個性化的方式了解倖存者,這個項目感動了全世界許多基督徒。而如此的支持與安慰,列國基督徒們的愛與支持也深深打動了服事的同工們和居民。ICEJ意識到支持大屠殺倖存者的這項殊榮,隨著倖存者以每年13,000位的速度過世,時間已經不多了。我們對海法之家的參與和責任至關重要。

讓我們現在一起來看海法之家創始初衷,請您也關注ICEJ Taiwan Youtube頻道,本週因記念猶太大屠殺日,我們會於頻道上陸續推出倖存者爺爺奶奶們的故事。讓我們為他們記名禱告,主的救恩臨到他們。

  →我要奉獻  

 


 

 


 

認識台灣ICEJ

社團法人台灣耶路撒冷國際基督徒協會 (簡稱 台灣ICEJ),是ICEJ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Embassy Jerusalem) 全球第一個華人分部,於2012年正式在台灣登記為非營利機構,其前身為台灣辦事處,於2004年起致力於連結華人眾教會,並分享以色列異象,以禱告和奉獻支持祝福以色列; 每年以奉獻支持關懷猶太人的歸回及慈惠事工、並帶領華人團體上耶路撒冷守住棚節、且每週傳遞以色列當地時事現況及代禱消息給眾教會。更多認識我們或希望收到每週消息,請來信。

E-mail:[email protected]

官網:https://icej.org.tw

 

Line@:台灣ICEJ

 

 

FB:ICEJ Taiwan 華語

 

 

微信:ICEJ圣城资讯网

 

 

IG:icej.taiwan